社评:在中国旅客入境问题上作秀,这是政治病毒******
最近,国际上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有一些议论,部分国家“担心中国境内出现新的变异株”,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了新的入境限制。世卫组织1月4日发布消息称,当前中国主要流行毒株同其他国家提交的中国感染旅客病毒基因序列一致,确认没有发现新变种或显著突变,这也与此前多国科学家的判断相一致。针对中国采取特别入境限制,不仅没有科学依据,也违背防疫初衷。
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外界对此产生关切,这很正常。目前,有几个基础性的事实是比较清楚的:一是中国迄今并未发现新的变异株;二是中国一直与世卫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及时分享有关信息和数据;三是当前中国的疫情形势是可控的,也有信心确保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推进。如果说一些国家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了防御性的“应激反应”,相信随着相关事实越来越清晰,这种反应自然会逐渐消退。
但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国家从一开始就在作秀,政治因素压倒了科学判断,它们对中国旅客采取的额外防控措施不是基于科学研判,而是基于刻意针对中国的偏见和政治盘算。现在渲染中国优化调整防控政策对外界造成风险的人,和之前狠批中国“动态清零”的,其实大多是同一群人,他们就是来找中国茬或者让中国出糗。他们扮演的角色是国际抗疫合作的搅局者,是一锅粥里的那几粒老鼠屎。世界疫情之所以迟迟没有受到遏制,这些搅局者“罪不可没”。
比如,华盛顿方面似乎很鼓励其他国家跟进限制中国旅客,它宣称这是“采取审慎的健康措施来保护公民”,然而为何在德尔塔等致病力更强的毒株在美国国内大流行时,世界没有看到华盛顿“保护公民”的“审慎措施”?就在当下,美国国内流行的XBB变异株正在快速传播并向世界蔓延,为何华盛顿对此没有防止“新变异株”的“审慎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限制措施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引起了许多批评,它们被认为既不科学,同时也没有效果。美国《国会山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数十万感染者已经在美国各地的社区自由流动,每天从中国增加几百名感染者几乎不会提升健康风险。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也发表声明,批评一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检测等防疫措施,是起不了作用的“条件反射反应”,指出各国政府必须基于科学事实而不是政治来做决定。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贡献和担当有目共睹。一方面,在全球疫情最危急的时候,中国的生产支撑了整个世界,保证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没有中断。另一方面,中国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现在,中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为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创造了更好条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利好。在此背景下,在中国旅客入境问题上作秀,这种政治操弄既无视科学事实,也与全世界走出大流行阴影的期待相违背。
我们相信,违背科学事实的政治操弄终究不可持续。在“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要防,“政治病毒”更要防。“政治病毒”造成真理扭曲,也破坏国际合作,既是新冠病毒的帮凶,也是团结抗疫的敌人。未来当我们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那些一心只想利用疫情打击中国、政治甩锅的国家,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达沃斯论坛如常冬季开幕 冀望“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
中新社达沃斯1月17日电 (记者 德永健)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三年后,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17日如常在冬季开幕,在世界政治经济图景发生巨大变化之际,冀望“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
当地时间17日上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宣布论坛开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达沃斯论坛2021年在线上举行,2022年于5月举行,今年终于重回“正轨”,如常在达沃斯1月的隆冬时节举行。
面对当前地缘政治、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多重危机,本届论坛以“在分裂的世界加强合作”为主题。据论坛公布的数据,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德国总理朔尔茨、韩国总统尹锡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政要,论坛共吸引来自700家企业的1500余名总裁和高管参会,数量创历史新高。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论坛将聚焦能源、气候变化、投资、贸易和基础设施、前沿技术乃至地缘政治合作等一系列议题。施瓦布在论坛开幕前夕表示,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和国家间的分裂加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互信消退问题,需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还要认识到“不可让任何人掉队”。
虽然如常在冬季开幕,参会企业数量创下新高,但日益严峻的民生问题令论坛气氛难言乐观。1月11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表示以风险的严重性排序,生活成本上升已成全球最严重的短期风险,其次为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地缘经济冲突位列第三。
在长期风险中,前三位均关乎气候,分别为减缓气候变化失败、适应气候变化失败、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本届达沃斯论坛开幕前后,适逢欧洲多地出现历史性暖冬,为此环保团体对达沃斯论坛的批评调门有所升高,尤其诟病参会人员“乘坐私人飞机来讨论气候变化”难以服众。(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